出国留学寄宿相关的那些事
不久前,国内热播了一部名为《小别离》的电视连续剧。剧中,一个情节引发了人们热议。主人公方朵朵的父母期望女儿到美国后可以借宿在姑姑方欢家中。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方欢却拒绝了这一提议,这引发了方家的不满和误解。许多观众,包括我的朋友,认为外国人在家庭生活中更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的保护,往往排斥他人借宿。对此,我持不同看法。
事实上,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喜欢与朋友交往、享受热闹的氛围,年轻人更是如此。我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时,校长曾幽默地对毕业生说:“你们在这里收获的友谊至少保证了你们未来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张床!”这实际上反映了西方人对待朋友借宿的积极态度。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无论是欧洲的朋友来伦敦游玩,还是国内的朋友来罗马旅行,都曾在我家住过。这些经历都是建立在双方自愿、愉快的基础上。
借宿的前提是主宾双方都感到自在和开心。主人没有义务必须接纳朋友入住,客人也没有必须接受朋友留宿的义务。真正的关键是尊重彼此的意愿。就像有一次,一位老先生和他夫人邀请我去他们家住一晚,虽然他们希望我们能共度美好时光,但当我感到在他人家中会有拘束时,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们也能理解并接受我的决定,我们依然保持了愉快的道别。
另一方面,我也见过一些华人朋友因为不尊重彼此意愿而引发的借宿问题。例如,一位华人朋友每次去纽约都必须住在姨妈家,否则姨妈会不高兴。姨妈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强加了一种“照顾”的负担于她身上。这种行为不仅在国外不可取,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也无法接受这种行为。《小别离》中表现的所谓“老外的逻辑”,并不是排斥借宿这件事本身,而是排斥那种不尊重他人意愿的强人所难。无论是强加于人的“照顾”,还是强加于人的“负担”,都不应被接受。
文化上的差异往往让人们误解彼此的行为和动机。实际上,借宿的问题并不是关于文化差异或自私与否的问题,而是关于尊重彼此意愿和自主权的问题。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加深,我们应该更加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而不是仅仅基于刻板印象和误解来评判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