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潮持续升温有助于增强教育改革的危机
在2013年,中国有912万人参加高考,然而弃考人数竟然高达百万。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新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特别是名校的“尖子生”、“特长生”以及“高考状元”们,越来越被海外学府所吸引,选择赴境外就读。
从社会外部生态来看,许多清醒的考生已经意识到本土高等教育在帮助他们凭借高考改变社会角色、进入上层社会的功能逐渐淡化。他们认识到,高考对改变人生命运的“里程碑意义”已日渐淡化。从教育自身品质的角度来看,应试导向的教育使得许多学子难以体验智慧的增长和的惊喜,更难享受思维展示的豪迈和才情挥洒的满足。神圣的大学也逐渐趋向世俗化,失去昔日的荣耀和光环。
展望未来,海外留将持续升温,这要求我们有清醒的前瞻意识,增强教育改革的危机意识和提升教育国际化品质的使命感。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持续增加,更多家庭为了改变后代的命运而增加对未来教育的投资。另一方面,职场模式的迅速转变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后代的教育。
海外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以其难以匹敌的优势吸引着众多内地学子。这里的教育鼓励学子发掘自身潜力、展示独特才华和创新思维,顺应了未来世界公民的生命天然欲求。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各界对海归价值的器重以及用人政策的趋势,使得海外留学成为多重回报的超值期待。
面对留的挑战,我们应该以创新思维来提升教育的国际化品质。我们需要消解应试教育的工具化倾向,确立生命教育的人本价值观。应试教育过于注重适应已有社会规范和知识体系的价值取向,而我们应坚定“成人”意识,注重人格的升华、人性的完美和生命的怡养。
我们需要确立特色发展的个体成才观。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可能已不适应知识更新周期加速的全球信息化时代。我们应重视个人价值的发掘和独一无二的力量开发。个体成才观的要义是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让学子在与客观知识的邂逅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才智点和创新点,这些将合成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建立多元课程的个性选择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赋予每个新生命公共品行,使他们成为适用于未来不同文化类型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地球文明人。
留的挑战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以适应全球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发掘个人价值,重视特色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以培养适应未来世界需求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教育起点上。我们必须拓展课程空间的边界,打破内地课程的相对狭隘和封闭状态。在国际教育的广阔背景下,我们的课程需要一种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姿态,来迎接全球人才市场的挑战。
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必修课程的比重过大,学分比值过高,而选修课程的比例却偏低,学分比值过低。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的,他们被束缚在狭窄的学科领域内,难以真正体验到个性发展的自由。同一学科的不同课程内容重复度高,使得学习者缺乏与广度,他们的创业能力薄弱,更难达到理想的职场境界。
我们需要研发全球化的课程资源,以世界的视野来应对国际教育市场和全球人才市场的竞争。我们要构建的是“全球化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在课程目标上,强调“个人发展本位”和“创业能力本位”,致力于培育个体在快速变革的多元世界中的包容力和理解力。我们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分析综合、批判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努力塑造拥有深广国际价值和丰富人性内涵的世界公民。
我们必须扩大学生面对开放的课程体系时能够独立作出个性选择的权重。我们需要提供富于活力的开放课程与教学形态,让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形式。我们要解构单一的“课堂在场”,为多元化的课程形式载体提供合法性依据,如“小组学习课程”“团队实验课程”“个人研究课程”等非传统组织形态的“课程群”。
这样的自由开放的课程生态,将对中国教育产生积极深广、感染人心的教育影响力,并向全球辐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需要刷新刻板化的应试模式,提升教育人本化、成才特色化、课程自主化的国际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塑文化博弈时代“教育中国”的清新形象,化解“生源流失”的窘迫和危机,并在未来全球教育市场的再分配中赢得尊严、高贵和应有的经济回报。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全新的机遇。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世界的视野,开放的姿态,迎接这个挑战,把握这个机遇,共同创造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