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资料
一、背景与起始
在风雨飘摇的1934年,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战略转移决策。这一决策的背景源于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和保存革命力量的必要。这一年的十月,这支被称为红一方面军的队伍,带着8.6万人的庞大兵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二、路线与关键节点
长征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与险阻的道路。
首先面临的是湘江战役,红军在此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减员至3万余人。随后的遵义会议,成为了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红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的四渡赤水、巧渡江,都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灵活战术。强渡大渡河、翻越雪山更是考验了红军的坚韧不拔。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红军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如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最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成功会师。
历经千辛万苦,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合。而三大主力会师则标志着长征的最终结束。这一路走来,红军战士们历经磨难,跨越了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他们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经历了600余次战役,攻占700多座县城。这一路充满了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参战部队与改编
长征期间,红军有四支主要部队参与其中: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他们在长征中相互支持、团结奋斗。后来,这些部队在抗战时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
四、历史意义与数据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保存了革命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这次长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跨越了14个省,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高达430余人。但正是这样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铸就了党史上的重要篇章——长征精神。这种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