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自古以来,“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这句话被众多有志之士铭记在心,它源于《论语·泰伯》中曾子的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其深层含义与启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语句
我们来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
“任重而道远”,这里的“任”指的是士人(即有抱负的人)肩负的责任,他们以推行“仁德”为己任;“道”则是实现仁德理想的道路,这条路并不好走,它漫长且充满挑战。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目标的道路却十分遥远。
而“死而后已”,则强调的是奋斗的持续性和决心。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用毕生的力量来践行我们的使命,直到生命结束才会停止。
二、深层内涵解读
这句话不仅是对士人的要求,更是对所有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有抱负的人,都应该具备“弘毅”的品格。“弘”即胸怀宽广、抱负远大,“毅”即意志坚韧、决断力强。只有二者兼备,才能真正肩负起重大的责任。
这句话还将责任和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以“仁”为终身使命,其重要性在于道德理想的社会价值,而其艰巨性则体现在需要终生践行的实践过程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即将个人修养与天下责任结合,形成“使命必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观念。
三、历史影响与启示
这句话影响深远,衍生出的成语“任重道远”已经成为形容责任艰巨、需长期努力的经典表述。它不仅激励了历代士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投身于理想追求,也启示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这句话,是曾子对士人的期许,也是对所有有抱负的人的一种激励。它告诉我们,只有肩负起重大的责任,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以毕生之力来践行我们的使命,直至生命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