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遭遇30年最大缺药潮
台湾自打去年年底以来,就陷入了药品短缺的困境。这场被岛内媒体称为“近三十年最大缺药潮”的危机,至今仍未完全消退。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让我们深入了解其现状、原因以及当局和公众的应对反应。
一、缺药现状鸟瞰
药品短缺的范围可谓广泛,从抗生素、止痛药、退烧药等基础药物,到降胆固醇药如立普妥等,甚至是生理盐水和葡萄糖输液等常用药物,都面临着供应不足的问题。中药制剂如小柴胡汤、桂枝汤等常用方剂也同样出现缺货现象。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药品的缺货时间已经超过一年。这种情况对民众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患者不得不辗转多家药店仍然空手而归,部分药品甚至实施限量购买。更令人担忧的是,医院手术、透析等治疗因输液短缺而面临停摆的风险。
二、短缺根源
政策与管理问题无疑是这场药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台湾当局为了管控药费支出,连续调降5500余种药品价格,这使得药厂利润减少,生产意愿降低。大量的战备药品采购也扰乱了正常的供需平衡。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也对药品供应产生影响。全球疫情后中药需求的激增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因素也加剧了部分药品的短缺。
三、当局应对与公众反应
面对药品短缺危机,当局虽然宣称正在全力“抢救缺药”,但基层医师却批评其措施流于形式。药师公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缺药品种已超过200种,处方笺上平均每5种药就有1-2种缺货。舆论也对当局的措施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药价砍到比糖果还便宜”的做法进一步恶化了供需矛盾。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期待当局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药品短缺问题,保障民众的用药需求。也期待公众能够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共同为缓解药品短缺危机努力。毕竟,只有当我们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