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诸葛亮的作文
五丈原的夜晚,军旗猎猎,星空之下,四十七岁的诸葛亮最后一次仰望星空。案头的烛火摇曳,在《出师表》的竹简上留下斑驳的影子。这位蜀汉丞相,被尊为"智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懈书写北伐策略,仿佛要穿透时空的迷雾,将智慧与决心留给后世。
回溯到襄阳隆中的茅庐,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早已洞悉天下三分的大势。刘备三顾茅庐之时,他并未立即展现《隆中对》的宏图,而是让书童捧出亲手绘制的《西蜀地形图》。在这绢帛之上,他用朱砂精细标注了屯兵要隘,用墨迹勾勒出了粮道水脉。他指着地图,云淡风轻地预测未来二十年的天下格局。这份洞穿时空的智慧,源于他十年躬耕时对天下驿报的深入研读,源于深夜油灯下对《太公兵法》的批注与领悟。
白帝城的哭声仍在长江两岸回荡,诸葛亮已携蜀汉国玺来到南中。面对孟获第七次被擒时那倔强的眼神,他没有选择常见的斩首示众,而是解开发冠,披散着斑白的长发与南蛮首领对坐交谈。篝火映照着他眼角的皱纹,孟获突然发现,这个令人生畏的对手,其甲胄之下竟是百姓织就的粗麻衣。诸葛亮的仁政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策略中,更体现在他对百姓的关爱与尊重中。
千年之后,成都武侯祠的香火依然缭绕。那些关于神机妙算的传说或许已经模糊,但案头烛台上的蜡泪依然清晰可辨。诸葛亮临终前将毕生所著兵法交给姜维时,特别强调了《劝将士勤攻己阙教》的重要性。这位"事必躬亲"的丞相明白,真正不朽的不是算无遗策的计谋,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精神,如同烛火般永恒传承,穿过武侯祠的重重殿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成为民族责任与担当的永恒注解。
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更通过细节描写呈现了他仁政思想的深厚底蕴。通过"地图"、"发冠"、"蜡泪"等历史细节,我们得以窥见诸葛亮的精神内核。文章以"烛火"为象征,贯穿全文,暗合奉献精神,寓意智慧之光的永恒传承。结尾部分将历史人物精神与当代价值相连接,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