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船长讲海事案例 | 错把氧气当作制冷剂 引发空
2014年5月某日,油船 “Z”轮由张家港驶往韩国丽水 。20时40分,船舶航行至韩国济州岛附近水域时,船上传出爆炸声,驾驶台火警报警。船长迅速拉响消防警报,并组织探火和救援。4分钟后,被困的轮机长和机工被救出。船长迅速报告事故,请求紧急医疗救援。23时整,两名受伤船员被送到韩国济州 岛中央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分析
操作失误、管理缺失
隐患叠加引发事故
引发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船员在维护空调制冷系统时,前后两次将氧气误作 为制冷剂加入空调制冷系统,使得压缩机产生混合爆炸气体引发爆炸。综合分析,多重因素引发了此次事故
一是人为操作不规范直接引发事故。5月中下旬,我国国内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特别是南方沿海,气温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上。作为船上空调系统维护保养的责任人,大管轮急于使空调系统正常工作,在两天内先后两次对空调系统充剂。由于氧气瓶体无标识,大管轮和机工将其误认为冷剂瓶,将氧气大量充入空调制冷系统,使压缩机内形成由氧气、R22冷剂和滑油蒸汽组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从而导致爆炸事故。
二是船舶管理不完善埋下事故隐患。一方面船员交接班过程不规范,大管轮在交接班过程中未能遵守《船舶值班和交接班须知》《船舶物资管理须知》等规范要求,交接班过程中船舶物料交接不规范,未能发现物料存储数量不足及时申领,造成了制冷剂数量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是在船物资情况掌握不清,大管轮作为轮机部物资管理负责人,应分类建立物资登记卡,对物资的接收、消耗、存放进行登记,确保台账、物品、登记卡相符,每季度末还应对物资组织清点、记录,并报送安技部。但长期存放于冰机间的氧气钢瓶,既没有被清点、登记,也没有进行任何标识,虽然该轮多名船员曾经看到该性质不明的钢瓶,但均未能有效报告船长并及时纠正,给钢瓶误认造成了可能。
三是公司管理不尽职未能提供有效安全保障。该船所属公司对船上操作性风险评估不足,空调系统充剂作业的操作风险没有被识别、标识,也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公司岸基管理部门对船上监督检查工作不细致,船舶管理长期存在物料管理混乱等问题且没有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船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船员安全意识淡薄。
吴船长点评
强化管理要求 规范生产操作
针对此次安全事故,中国海事局高级海事调查官、国际海事调查论坛助理主席吴延国进行了点评 这是一起看似因船员错误地将氧气瓶当作冷剂瓶、将氧气当制冷剂充入空调系统发生的爆炸事故,实则是一起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公司管理多个环节存在问题引 发的事故。有关单位、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航运公司要严格落实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规范船员职务交接、船舶物料管理和操作性风险评估等工作。确保船员在职务时,工作交接清楚,物料清点、登记明白,对照实物,确保账、物、卡相符,物料登记簿应标明存放位置,重要物品应张贴明显标识。体系操作须知文件关于重要设备操作规程应明确程序和注意事项。
二是航运公司岸基管理部门应加强访船检查力度,督促船舶管理、船员操作符合体系文件要求。
三是船员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对不熟悉或有疑问的事情要核实清楚,不要心存侥幸盲目操作。
为进一步督促航运公司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船员培训机构强化安全和技能培训,提升船员的安全意识及操作能力,减少和防范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良好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联合中国水运报推出“不该发生的事故——吴船长讲海事案例”专栏,联合中国交通报推出”以案为鉴 打造本质安全“专栏,邀请行业权威专家解读典型水上交通事故案例,剖析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探讨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措施,发挥典型事故案例的警示和教育作用,提升水上交通本质安全。
专栏点评人吴延国,曾任职远洋船长,现任中国海事局高级海事调查官、国际海事调查论坛助理主席,具有丰富的海事调查经验,先后被评为“全国海事调查先进个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最受欢迎的法制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