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调查官现场说案之船员窒息、中毒事故
据报道,今年2月15日晚,广东东莞市中堂镇一纸业公司发生气体中毒事故,9名工人在一污水调节池内被困,接报后,当地相关部门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目前气体中毒事故已导致7人死亡2人受伤。
【事故图片(来自互联网)】
船员朋友们别以为这种事故只会发生在工厂,近年来,船舶密闭舱室也时常发生类似事故。船上人员往往因为缺乏有效评估,盲目进入封闭或密闭舱室作业或搜救而造成人员窒息、中毒。
如2018年9月22日0130时许,泰州籍工程船“易XX”轮,在湛江港37#灯浮东北约680米附近水域锚泊期间, 船上人员徐某进入左NO.3边舱进行检查时晕倒,看护人员金某发现后进入舱内进行施救也晕倒在舱内,经抢救,1人获救,1人死亡。
【事故救助现场图片】
2016年5月30日凌晨,香港籍散货船P轮靠泊在虎门港西大坦8号泊位卸货(木材),头工人误入非在本港卸载的密闭货舱修理卸货机械,吸入含木材灭虫药剂的空气后中毒,随后进入该舱营救的码头作业人员也同样中毒昏迷,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工人昏迷的位置】
防止船员窒息、中毒事故的发生不仅关乎企业利益,更紧系每个船员和其家庭的幸福,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发生船员窒息、中毒事故呢?欢迎进入本期海事调查官现场说案~
典型案例
2015年6月20日广东佛山籍油船“南XX”轮空载从佛山抵达东江北干流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油库码头对开约50米水域锚泊。21日2035时,船公司代表胡某在检查该船货油舱油泵系统过程中,昏倒在该船右1#货油舱舱底,在应急救助过程中,船长唐某和水手黄某昏倒在舱底。随后,经应急抢救和救治,船公司代表胡某、船长唐某因吸入有害气体,抢救无效死亡,水手黄某受重伤,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
事故现场
案例解析
经调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船公司代表胡某为检查“南XX”轮右1#货油舱油泵系统,在没有对舱室进行必要彻底通风、也没有佩戴任何防护用品的情况下,贸然下到封闭油舱,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而中毒死亡;船长唐某、水手黄某在紧急的情况下,也没有佩戴任何防护用品贸然下到事故舱室展开救人,船长同样吸入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经抢救无效死亡。
调查还发现,该船公司内部安全管理混乱,船长及船上设备操作人员存在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未能按照油轮设备操作规程、公司制定的《进入密闭舱室作业》进行作业等问题。
海事调查官说安全
船员窒息、中毒事故常见于人员擅自进入长久封闭的场所,因缺氧或吸入积聚的有害气体而衰竭。
通常在标准状态下空气中的氧浓度为20.9%,浓度低于18%的状态叫缺氧。船舶燃油舱、油柜、锅炉内部、主机扫气道、罐体、容器等封闭场所;装载木材、粮食、鱼粉、生铁、松节油等耗氧货物的二层柜、大舱;最近失过火的舱室;用惰性气体喷射灭火后的舱室;以及通风不良的泵间等都具有潜在的或明显的缺氧危险,并可能伴随其它有害气体。
空气中含有2%以上的二氧化碳或其它有毒气体时,极易造成人员窒息、中毒事故,如违反熏舱操作和管理规定,导致人员中毒伤亡。
通常因封闭舱室内空间小,进入的搜救人员人数有限,搜救人员配戴呼吸器等在狭小的空间中施展不开,给救助造成困难。
海事调查官划重点
01、人员进入上述场所作业,需经船上相关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船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还应事前对进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02、船上主管部门应组织对密闭场所实施氧气浓度的检测,在氧气含量高于18%,二氧化碳含量不高于2%的情况下,方可进入作业场所,在氧气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监测。上述事故中“易XX”轮、“南XX”轮均未对密闭场所实施氧气浓度的检测就冒然进入。
03、进入作业现场前,相关人员应准备隔绝式呼吸器、安全帽、安全带、救生索,规定好内外联络信号,救生索外端必须生根,并制定应急救人计划;每次作业前,必须仔细检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带,发现异常应立即修补或更换,严禁勉强使用。
04、在已确定为缺氧环境的作业场所,必须采取充分的通风换气措施,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船舶对于经熏舱且未开舱通风的货舱应实施严格控制和警示,特别是船舶靠泊装卸货期间,以免码头人员误入该货舱,如上述事故P轮No.2舱熏舱后至开舱通风前,负责货舱管理的大副没有对该货舱实施严格限制(没有锁闭该舱道门),也没有在该货舱入口处张贴警告标识,违反了按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操作文件的要求,且事故当天出事的两名工人登船时,并未对其进行指引,导致码头工人夜间误入密闭舱室,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P轮道门开启状态】
05、对于多层货舱的船舶,只要有一层舱装有耗氧货物,各层舱都要通风;特别是进入底层舱作业前,务必对底层舱进行有效的通风和检测,必要时,作业过程中应采取连续的或分次的机械通风。
06、在作业人员进行缺氧环境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进入封闭场所如需要照明,应使用低压防爆照明灯具;入口处安排守护人员,准备呼吸器、绳索、担架等安全设备。上述事故作业人员及守护人员均未准备和穿戴相关安全防护装备,以致发生事故并且未能有效及时进行救助。
工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作业不规范,亲人两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