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智能VLOC在外高桥造船横空出世
2018年11月28日,是中国智能船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的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远”号在上海命名交付,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全面迈入1.0新时代。
作为我国智能船舶1.0研发专项首艘示范船,该船围绕共性技术、关键系统和示范应用三大课题,通过构建服务智能系统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了辅助自动驾驶、能效管理、设备运维、船岸一体通信、货物液化监测等五大智能模块功能,符合CCS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符合国际船舶监控—报告—验证(MRV)规则要求。该船获得了CCS船级社 i-ship(N,M,E,I)和DNV GL船级社 Smart Ship 船级符号,是获得这两家船级社认证的首艘智能船舶,也是DNV GL船级社认证的全球第一艘智能船舶。
国际海事组织(IMO)近年来大力推动实施“E-航海”战略,韩国、日本、欧洲企业纷纷提出智能船舶概念,推出相关产品并实现接单,且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智能船舶研究已经成为全球造船业的“必争之地”。
2016年,中国“智能船舶1.0专项”开始实施。我国船舶行业顶级总体院所、智能系统研制单位、造船集团、高等院校等,合力开展智能船舶的研究。中船集团是该项目的组织实施者和重要参与者。该集团旗下的外高桥造船、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会同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CCS、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业界领军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全力推进“智能船舶1.0专项”的研发。
全球首艘智能VLOC的成功研发,是我国产学研精诚合作的结晶。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上海船院召集各参研单位组成专业团队,全面展开智能船专项的前期论证工作,并依据CCS船级社于2016年制定的《智能船舶规范》,编制了《智能船舶1.0研发专项指南》,完成了智能船舶总体设计技术(网络平台)、功能设定、船岸一体通信系统等一系列研发工作。
外高桥造船作为智能系统的实船示范应用单位,从首艘示范船设计之初,就梳理完成原船改造方案及感知布局综合设计。历经1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设备改造、设计改造、信号改造、大纲编制工作,解决了智能系统研发与示范船建造同步带来的各项建造与调试问题。
作为船东方,招商局能源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以中央企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大局感,全面认可总体研究思路和内容,同意在40万吨VLOC上实施智能船实船示范应用,全力支持并参与了该示范船的研发工作。
该智能船实现了六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提出并实船应用了“平台+应用”的理念,即网络信息平台统一完成全船感知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并向各智能系统提供操作环境数据,解决了全船信息重复采集、信号标准不统一、船舶系统扩展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二是具备开阔水域辅助避碰决策功能,可向船员提供避碰建议,帮助解决船员误操作、漏操作等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问题,为下一步实现船舶自主避碰奠定技术基础。
三是实现船船通信,解决了海上船与船之间直接通信的问题,为将来实现实船避碰铺平道路。
四是实现矿物液化监控功能,通过监测货舱内矿物的液化程度,向船员提供建议,解决铁矿、镍矿等易液化矿物影响船舶稳性等问题,提升船舶航行安全性。
五是实现船岸一体通信的轻量化传输等功能,将数据压缩加密后回传岸上,为未来岸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
六是获得了CCS与DNV GL两家船级社的智能船符号。
业内专家表示,开展智能船舶技术研究是我国船舶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抢占船舶技术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智能船舶1.0专项”的开展,将系统提升我国智能船舶设计、建造、营运、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核心产品的自主、安全和可控能力。,以散货船和油船为应用载体,对相关智能功能模块及系统的研究,将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和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明远”号轮为最新型的第二代40万吨VLOC,主要用于巴西至中国航线铁矿石运输,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该船总长约362米,型宽65米,型深30.4米,结构吃水23米,航速14.5节,续航2.55万海里,除了其具有智能性外,该船设计满足CSA2、LNG-Ready、货物液化、一人桥楼、环境友好等规范和标准要求。全船共7个货舱、1个液化天然气舱,采用节能环保的超长冲程柴油机、高压岸电、航速双程优化等解决方案,使用高效螺旋桨并加装前置导轮等节能装置,具有智能、经济、绿色、环保、节能、安全等特点。据悉,“明远”号轮首航目的港是巴西的Ponta Da Made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