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质量下降 香饽饽留学“海龟”变“海带”
从海外归来的“海龟(归)”,曾经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备受瞩目和追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拥有过去那种独特的优势,光环逐渐褪去,就业之路变得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相差无几,有的甚至暂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了“海带(待)”。
这一转变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随着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回流率也在提高,出国留学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按照“物以稀为贵”的法则,海归的光环自然不再那么耀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海归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过去出国留学的大多为优秀学子,而如今留学门槛越来越低,一些未考取国内大学或难以进入国内大学的学生,通过金钱换取洋文凭,归国后虽然也是“海归”,但学养技能实际上逊于本土人才。这一现象与多年前的台湾地区相似。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应该纠正一种误解,即一些海归难以找到工作是因为海归数量过多。实际上,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需要千千万万高质量人才,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许多地方和单位都在积极寻找人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要的是人才要真正有“才”,无才或少才的人即使挂着海归的招牌也不再受欢迎。这表明在职场上,人才竞争不再唯学历和文凭,包括洋文凭在内,都需要经过实际素养能力的检验。这是识人用人上的进步。
尽管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青铜时代”,但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差异。有的海归学成归国后受到重用,有的则因缺乏真才实学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海归一视同仁。对于那些盲目追求混文凭的留学者来说,靠金钱是无法镀成“知识精英”的,甚至可能耽误自身的发展。而那些滥竽充数的海归,只要正确认识自己,抛弃以洋为贵的优越感,以现实的态度去择业,仍然会有适合的岗位等待他们。“面包会有的”。对于那些真正有志于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海归来说,他们仍然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