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富豪区出现“男人荒” 华人区榜上有名
的人口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悉尼的某些富裕区域,尤其是东区和北岸,“男人荒”现象尤为突出。在统计的十大男性人口短缺地区中,胡拉勒(Woollahra)荣登榜首,男女比例失衡至86比100。紧随其后的是摩士曼(Mosman)和德宝湾(Double Bay),这两地的男女比例同样严峻,为88比100。值得注意的是,华人聚居的宝活(Burwood)也未能幸免,位列第七,男女比例紧张至94比100。
在悉尼的另一些区域,情况恰恰相反。“女人荒”现象在某些地区尤为显著。奥本北(Auburn North)成为“女人荒”的重灾区,男女比例高达144比100。达令赫斯特(Darlinghurst)和萨里山(Surry Hills)也面临相似的困境,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放眼整个悉尼,男性与女性的数量比例大致为98.5比100。除了达尔文之外的所有首府城市都普遍存在“男人荒”现象。社会学家麦克兰登(Mark McCrindle)对此表示担忧,他强调这是人口比例失衡的一个现实挑战。
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女性教育的高水平及其对伴侣教育背景的要求。如今,女性占据了大学毕业生的六成之多。在寻找伴侣时,她们更倾向于选择拥有相似或更高教育背景的男性和他们共享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本就数量较少的男性在寻求伴侣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悉尼这样的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大学生失业率同样不斐,而技术工人的收入却相对稳定可观。这也让女性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挑剔。麦克兰登建议女性在选择伴侣时能够更开放视野,考虑更多元的条件。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不禁思考:在追求教育平等的我们是否也需要重新思考性别平衡的重要性?或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引导,以帮助男性和女性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