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现状:有人成网红 有人患上抑郁症
中国孩子赴海外留学的真实体验——一位南京妈妈的之旅
黎铭,一位南京的妈妈,历时180天,走访了全球知名大学,中国孩子的留学现状。她将这些年轻学子的故事集结成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听说》。她分享道:“每个留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有些孩子在国外表现出色,适应良好;而有些则面临挑战,甚至因留学压力而陷入困境。”黎铭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国外教育,并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带来启示。
在黎铭的探访中,她发现留学生活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上海的小伙子王田初到弗吉尼亚大学(UVA)时,生活一度混乱。他面临各种困扰,如作业、医保、学分转换等问题。尽管一度因为学业压力失去“特权学者”身份,但这也激发了他的斗志。王田通过确定目标、注重时间管理,成功逆袭。
帝国理工的王阳则是另一个引人关注的例子。他因被帝国理工大学录取而备受瞩目。留学之路并非坦途。王阳坦言,面对新的环境和世界顶级大学的学业压力,他一度陷入抑郁症的困扰。经过一年的回国治疗和积极参与家乡活动,王阳逐渐找回自信,重返校园并保持良好的学业成绩。
在波士顿大学(BU)的吴奕格是另一个生动的例子。他因为高考失利而选择出国。在鲜有亚裔的美国爱荷华大学,他勇敢地面对种族歧视的挑战。当遇到恶作剧时,他勇敢维权,最终使肇事者受到惩罚。他的努力工作和勇气让他在异国他乡立足,并成功转学至BU。如今,他不仅能够支付自己的学费,还能邀请父母去美国旅游。
除了这些挑战和逆袭的故事外,还有一些关于留学生活的真实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例如哈佛图书馆的灯火通明和凌晨4点的繁忙景象。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许吉如在哈佛交流时分享了这一场景。哈佛一年级学生李同学透露了更为真实的细节:“其实平时图书馆并没有那么多人,只有临近考试时才会挤满学生。”关于罗昉芊如何“混”进当地兄弟会的经历也让人好奇和惊讶。他必须经历严格的考验才能成为其中一员。这些真实的细节让人们对留学生活有了更为全面和真实的了解。
黎铭的探访揭示了中国孩子在海外留学的真实生活——既有挑战也有机遇。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更了解国外教育,也为我们自己的教育带来启示。这些故事也鼓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勇气和斗志,勇往直前。罗昉芊向黎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介绍了一个由创业热情联结起来的职业兄弟会。这位被大家所称的“混得好”的留学生,不仅是社交活动的积极分子,更是背后努力的见证者。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校园,甚至吸引了隔壁学校的学生们关注他的每一次动态。罗昉芊提醒我们,不要只看到这些留学生们展示的吃喝玩乐,更要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留学生的社交方式丰富多彩。这其中,“做饭社交”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与去酒吧跳舞或者举办豪华派对相比,做做饭、聊聊天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美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一种归属感。这种简单而真实的社交方式,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温暖了心灵。
“未来”,是每一个留学生都会考虑的问题。对于未来,留学生们有着不同的规划和愿景。有的人选择回国创业,利用在美国积累的经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严世乔所说,他会在美国积累几年经验后选择回国。他坦言,自己出国读书的初衷是为了回报父母,为家乡的蓝天、白云和空气做出贡献。
而有的人则选择留在国外工作,他们认为国外的工作环境更为适合他们的发展。文维就是一个例子,她在纽约的一家公司工作,喜欢那里的工作环境,觉得这里没有“新人潜规则”,更能让她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创业是留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创业并非易事。像方震这样的留学生,虽然有能力、有热情,但在创业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他坦言,公司前期无法盈利又要支付各种费用,最让他感到压力的是不愿向父母求助。
无论留学生们选择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奋斗。他们的故事充满挑战、努力和坚持,是年轻一代的典范。他们的经历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无限可能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