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成“摇钱树” 学者:别再迷信美国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十八日举办了盛大的毕业典礼,标志着又一批学子成功迈向人生的新阶段。背后的教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的教育状况深感忧虑,对产业化趋势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渗透持反对态度。他们强烈呼吁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尊重知识和教育人才为核心。马克·菲拉拉博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在中美两国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撰写了《灰烬的宫殿》一书,深入剖析中美教育体制的差异。他警告说,美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费紧张的问题已经让许多大学开始寻找其他资金来源。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州和联邦给大学的财政补助急剧下降。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大学不得不提高学费,导致许多学生和家庭背负沉重的负担。这一现象在今年的总统选举中引起了热烈讨论。招收国际学生和高额学费的州外居民已成为美国大学的另一大收入来源。中国留学生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群体。马克博士质疑在这种模式下,留学生支付的学费与得到的教育是否还能成正比。美国大学的企业化经营已使学术圣地沦为商业教育机构。行政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甚至超过教师,导致学术氛围受到侵蚀。有才华的教授纷纷转向行政管理岗位,而授课的机器式工作成为了他们的主要任务。马克博士对当前的美国教育体制表示担忧,指出短期合约的教师越来越多,缺乏经费和时间开展研究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马克博士建议中国家长在考虑留学时应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和个人需求,而不是盲目追求潮流。他认为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国内外的教育差异和资源分配问题。马克博士呼吁全球的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美国教育的未来之路仍然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情况分析介绍和总结评价展望未来全球教育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认为美国教育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共同推动全球教育的繁荣和发展马克强调,中国学生和家长不必盲目迷信美国教育一定优于中国。“过度推崇美国高等教育是过于偏向西方学术和文化,而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价值。”他个人虽然学识有限,但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尊重和理解。他在研究18世纪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的过程中,通过与已故红学专家周汝昌的交流,以及在任教时与陆谷孙教授的合作,让他更加珍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文化。【“美漂”之路充满挑战 工作签证成难题】
每年的五月,美国大学的毕业季,记者总会收到参加孩子毕业典礼的邀请。庆典过后,许多留学生面临一个重要选择:留在美国成为“美漂”,还是回国成为“海龟”。
近年来,随着在美国的国际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留学生在美国找到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即便找到工作,获得H1B工作签证的机会也十分有限。以普华永道纽约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国际学生抽到H1B工作签证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公司人事主管告诫那些未能抽到签证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在签证到期前解决合法居留和合法工作的问题,否则只能另谋出路。一些人事主管甚至建议,找个有绿卡的人或美国公民结婚,可能是最快留在美国的办法。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资料,每年的H1B常规配额是8.5万个,但申请人数往往远超这个数目。过去的几年中,中签率一直在下降,本科以下的学历几乎没有任何中签机会。即使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申请者,虽然可以优先使用2万名额,但如果未抽中,竞争将更为激烈。电脑专业的中签机会相对较大,而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申请更长期的实习签证延期。
尽管持有H1B签证可以在美国工作六年,但期满后面临重新申请或寻找其他身份转换的途径。许多中国留学生反映,面对严峻的工作签证申请形势,即使勉强留下,回国后面临的竞争也同样激烈。许多国内公司并不会因为海归身份而给予特殊待遇。
【中国学生在美国:无处不在的身影】
如今,在美国的任何一所大学校园里,都可以看到成群的中国学生。据美国统计,全美一百多万的国际留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比例最高,超过三分之一。以爱荷华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千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也急剧增长,10年前该校的中国人只有47名。
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几乎遍布全美所有高校的所有热门专业。为了吸引更多国际学生,一些社区学校也开设了语言预科班,为成绩不好的学生提供补习教学。这些学校不设学习年限,只要交得起学费和住宿费,就可以一直学习下去。为了方便管理,一些学校甚至为中国留学生腾出一整栋楼,提供吃、住、学的全方位服务。来自重庆的蒋同学分享了他的留学生活体验。除了在课堂上接触英语,他的日常生活完全沉浸在中文环境中。他提到,除了上课的老师和食堂员工不是中国人,整个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如同在中国一般。高昂的学费和住宿费一年要花费四万多美元,与本科阶段的费用相当。
在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系的硕博生陈同学中,班上超过一半以上是中国留学生,其余大部分是印度裔。刚来时,他感受到大课氛围仿佛回到了中国的大学课堂。而在纽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张同学眼中,纽约大学就像一个经营完善的集团公司,每个学院就像分公司,而各门学科就是产品。他与老师的互动大多通过电子邮件完成,甚至交了2000多美元的学费,却从未与老师见面。
尽管国际留学生为美国贸易平衡带来了近300亿美元的贡献,但鼓励大学扩招留学生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批评者指出,一些学校为了增加收入,降低了国际学生的招生门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教授们抱怨班级中国际学生过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进度受阻,甚至需要修订或简化教学方案。
马克博士曾在中国任教,肯定了中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进步。他认为加强大学的自主性、激发创造性仍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马克博士亲眼见证了中国高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注意到对其精英大学的巨大投资。他也指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如高考制度过于注重记忆和应试技能,缺乏创造性和革新思维。
马克建议,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声誉的提高,中国高中毕业生有更多选择。在国内最好的国立大学、中外合办的大学或在华的国外名牌大学分校读本科都是明智的选择。他建议可以等到毕业后再考虑出国读研究生。对于家长热衷将孩子早早送出国读书的现象,马克认为在国内接受优质教育后再出国深造是一个更为成熟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