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药荒”严重 制药商盈利策略难逃其咎
法国药品短缺危机愈演愈烈
近日,法国国家医药署发布了一份令人担忧的报告,关于“重大治疗效果药物”的缺货状况年度统计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从2012年的173种短缺药品,到2014年的438种,短短几年间,这一数字增长了近十倍。
这些短缺并非完全的供应中断,而是指在医院或药店在接到患者需求后,无法在72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给。这一现象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因为对于许多急需这些药物的患者来说,时间的延迟可能意味着生命的威胁。
玛蒂娜是一位膀胱癌患者,她的遭遇是这一危机的缩影。当她复诊时,医生告诉她由于相关药品库存告罄,接下来的治疗将无法继续。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及其家人愤怒不已,他们感到被制药企业“劫持”。
造成法国药品短缺的原因复杂多样。法国医药署指出,生产设备不足、原材料供应紧张、制成品质量缺陷以及市场准入许可标准变更等都是导致短缺的外在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制药企业为了优化生产成本,采取了新的市场策略,运用“即时生产”管理技术。这种策略可能导致某些药物的供应不稳定。
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为法国的药品定价水准相对无利可图,制药企业在面临断供风险时,可能会优先考虑其他市场,甚至可能将法国排除在供应范围之外。
法国医药署正在努力应对这一危机,其任务是提前预测短缺情况并采取有限的调控手段。根据2016年的社会保险财政法,制药企业和分销商在库存断供时必须优先保证本土供应,并报告出口数量。他们不能替制药企业做决策,关于“重大治疗效果药物”的生产和库存仍需制药企业自行决定。
这一危机对于法国和制药企业来说是一个警钟。他们需要共同合作,找到解决药品短缺问题的根本办法,确保所有需要药物的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