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幼儿园男老师尽展成绕指柔
最近观看了《三十而已》这部电视剧,其中顾家儿子许子言报名幼儿园的情节深深触动了我。
顾佳和老公顺利通过了家长面试,儿子许子言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面试官的问题,虽然过程中有些小插曲,但他们成功为儿子拿到了幼儿园的入场券。这一幕让我深入思考,在国内,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真是付出了太多努力。想想自己,如果身处国内,恐怕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孩子在德国上托儿所的经历。当时,我们得知得到一个托儿所的位置后,却惊讶地发现带孩子的竟然是一位男老师。在德国,男老师在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数量都非常稀少,这使得男老师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对这位男老师既充满期待又充满担忧,担心他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迎来了与这位男老师的第一次面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托儿所的日常生活和规定,他的和善与真诚让我们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担忧。他说自己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家里人都从事幼教工作,自己也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德国的适应期相当漫长,通常为2至6周,以逐渐建立与老师的信任感。我们的这位男老师建议我们充分利用这六周的适应期,让孩子逐渐信任他。最初的几天,孩子和老师都在相互适应,慢慢地建立起了一种默契。
尽管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础,但在适应期过后,我们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孩子的独特习惯,如喜欢抠别人指甲睡觉等,都需要老师去适应和满足。男老师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他们的耐心和温柔让我们深感欣慰。
在新冠期间,孩子和老师们都在家中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这段时间对于家长、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煎熬。男老师们始终保持着专业和耐心,为孩子们提供了温暖和关爱。
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不易和老师的付出。无论是国内的家长还是国外的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老师们,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在复课的前一个月,老师们便开始与孩子们进行视频联络,我清晰地记得Thomas第一次与小朋友们交流时,他那份真挚的情感几乎溢出了屏幕,眼眶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男老师与孩子们的互动确实有着别样的魅力。每当家长们在早晨送孩子去托儿所时,从孩子们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与老师的相处情况。有些孩子面对女老师时可能会显得拘谨或是哭闹,然而当Thomas接待时,他们便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仿佛见到了熟悉的朋友。
男老师特有的互动方式,如抱起孩子高高举起,往往是女老师无法完成的。Thomas便凭借这一独特的技能,迅速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他不仅仅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孩子们的大朋友。
Thomas的细心也是让人刮目相看。作为托儿所里的男老师,也许他是这里的第一批孩子中的第一个接触者,他对每一个孩子都格外关注。尽管有时候没有在孩子衣物上标注名字,他也能准确地记得每个孩子的衣物特征,极少有找不到的情况。
社会上对于男老师的偏见虽存在,但经过这两年的相处,我们可以看到像Thomas这样的男老师其实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相信老师们能够胜任照顾孩子的责任。就像我们第一次做父母时一样,需要时间来适应和了解孩子的习惯。与此我们也应该积极与老师们交流,了解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这对于我们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毕竟,孩子在托儿所的时间比在家中的时间要长得多,我们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
男老师就像是托儿所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我们和同事聊起男老师时,从最初的差异到欣慰甚至羡慕,这种情感变化是明显的。能够遇到这样的男老师,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幸运。
让我们抛开性别的区分,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用爱心去塑造每一个孩子,用真诚去感召他们,用人格去熏陶他们。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他们都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