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孩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每年,都有一些家庭选择让孩子走出国门,追求世界名校的学术氛围。特别是在2010年,我的两位学生——郑宜婷和李程,分别飞往耶鲁大学与哈佛大学,开启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家长们纷纷向我询问,究竟是怎样的学生才能考上这样的名校?她们有何特异之处?从教师的角度,我发现了郑宜婷和李程的几大闪光点。
郑宜婷与李程,是与我交往密切的学生,她们是独特的个体,各具特色。宜婷性情温雅广博,她的智慧中流露出感性之美;李程则热情灵慧,她的敏锐中流露出知性之光。她们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深入思考后,会发现她们同样拥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特质。
这种特质可以概括为“魂在舍中”。就像一团健旺的篝火,从内到外照亮一个人。拥有这种特质的人,会散发出独特的光彩,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专注。她们的眼睛会“亮”起来,整个人就像一团跳荡的、让人振奋的“场”。
当宜婷与李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活动中时,她们的光彩更是照人。她们内在与外在的美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她们是有独立思考和见解的人,拥有坚定的内在,可以支持她们细致思考做事的步骤,战胜不断产生的困难。
宜婷的坚持令人钦佩。在高一高二时,她忙于参加各种比赛,但无论多忙,她都会与我分享她的文章和点评。这些文章涵盖了文学、艺术、人生、命运、爱情等方方面面,展现出她的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
李程则是四中首届人文实验班的学生,她们每年寒暑假都会外出游学。三年的行程数十几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她不仅积极参与,更是从中深受启发,展现出她的领悟能力和求知欲。
我也见过一些学生的“魂”不能守在“舍”中,他们的目光漂移,上课时常“失魂落魄”。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做事往往心不在焉,身心懒散,缺乏专注和持久力。他们的举止会不自觉地变得轻躁,影响他们的眼界和心胸。
除了“魂在舍中”,宜婷和李程的第二个特点是她们身上的“诚”与“敬”。这种“诚”与“敬”是一种新鲜有活力的气质,使她们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她们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都充满了敬意和真诚。
宜婷和李程的成功并非偶然。她们的才华、努力和态度,都是她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她们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和方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人生的道路上,“诚”与“敬”如同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方向。“诚”与“敬”,赋予人聪灵中一份质朴与踏实,让人在坚守中拥有开放与吸纳的胸怀。这样的人,宛如一件善于吸纳的容器,为自身的发展腾移出无限的空间,永远处于畅快呼吸与丰富吸纳的状态。
记得那个暑假,我收到宜婷的短信,询问登黄鹤楼的意义。我简洁地列举了历代名人登黄鹤楼的足迹。很快,宜婷明白了我的用意,她希望从更宽广的历史文化空间中汲取力量。考上耶鲁大学后,宜婷与我金庸小说,她带来了一书包的书,兴奋不已。虽然她是理科生,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获得了国际奖项,但她对人文学科的热爱同样炽烈,星空之美成为她前进的动力。
李程也是一个有着坚定目标的女孩。在高中三年的课堂上,她总是用专注的目光听讲。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婴宁》,李程的感悟让我看到了女性的智慧与独特之处。持有“诚”与“敬”,一个人更能坦诚面对自己与世界,感受到世界的博大与美妙。正是这份“诚”与“敬”,让两位美丽的女孩子的心魂玲珑别样,时刻发生着美妙的变化。
我虽未亲自到过耶鲁与哈佛,但从我的学生身上,我感受到了那里的气质与风范。孩子出国,不仅是寻求更好的教育,更是面对挑战、锻炼自我的过程。若能将这一过程视为教育孩子的资源与契机,“过程”本身也会变得更有益。
关于孩子申请世界名校的建议,家长需明白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的构建,而非单一的技能或分数。世界名校在识“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判断力,他们更希望从孩子的信息中了解孩子是怎样的人。国内高中阶段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家长需引导孩子珍惜时光,避免散漫,培养宝贵的品质。
“诚”与“敬”使人拥有开放的胸怀,善于吸纳与呼吸。家长在引导孩子申请世界名校时,应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培养,让孩子在出国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