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留学:一位学生在巴黎就读大学的体会
巴黎,塞纳河将其一分为二,左岸与右岸交相辉映。在这充满历史氛围的城市中,坐落着历史悠久的巴黎大学——索尔邦。它位于巴黎圣母院的南侧,靠近圣米歇尔林荫大道和圣雅克街之间。
索尔邦大学,源自其前身索尔邦神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2世纪。到了13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罗贝尔·德·索尔邦的教师,在国王的赞助下,创建了这个神学院。当时,只有少数穷学生在其中研究神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4世纪,这个学院逐渐发展成为神学研究中心,除了神学,还涵盖了医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到了17世纪,枢机主教黎世留重建了被毁的学院,包括教堂,形成了今天大致的规模。资深留学顾问郭芳老师介绍,学院也从单纯的神学院发展成了综合的巴黎大学。根据197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法,巴黎大学的13个分校正式确立。
受到地域限制,大学规模的发展导致了分部和分校的建立。如今索尔邦只保留了巴黎大学四大院系的部分院系,而巴黎大学的许多分校已经突破了巴黎市区的界限。巴黎大学拥有超过700个教授职位和约20万名学生。其中我的留学之路开始于选择巴黎大学的四大,又称巴黎索尔邦大学。我的导师皮埃尔·布吕奈尔是法国比较文学界的权威人士。经过一番交流后,他对我非常满意并愿意指导我。注册时,没有入学考试的压力,只要拥有高中文凭就可以去注册本科学习。外国留学生则需要通过语言测试才能入学。每年的注册季节都是繁忙的,学生们需要完成一系列手续才能开始他们的学业之旅。巴黎大学采取的是自由进入、逐渐淘汰的策略。学生们需要修足学分并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下一年的学习。那些真正热爱研究的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并取得成功。
尽管索尔邦没有校园和食堂,但学生们可以在外面租房子住并在外面的餐厅用餐。凭借学生证可以在几十家学生餐厅享受经济实惠的午餐和晚餐。晚餐的选择相对有限一些。因此学校附近的咖啡馆成为了学生们阅读、聚会和约会的好去处。在这里他们可以一边享用咖啡或三明治一边完成作业或讨论问题。卢森堡公园也是学生们喜欢的地方之一无论是坐在花坛前的沙地上还是在大树背后或池塘边的小径中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氛围并享受自由自在的阅读时光。
按照学校的规定博士生需要经过五年的注册才能申请答辩完成博士论文至少需要四年。在这期间他们需要获得DEA文凭才能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研究。虽然四年的时间是下限但许多学生的论文需要超过五年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有的需要十多年才能取得成果。而我的学业进展顺利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在第一年的留学生活中,面临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是一门研讨课的教授要求我在课堂上进行一次专题主讲,作为考试的一部分。尽管我在国内已经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但面对这短短的三十分钟陈述,我仍然感到压力山大。我疑惑自己能否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讲述足够的内容。我还是鼓足勇气,走上了讲台。幸运的是,我的表现得到了教授的认可,获得了18分的高分(满分20分)。两门功课的学分加上一篇约60页的DEA论文,让我在第一年就获得了撰写论文的资格。
第二年,我进入了论文阶段,不再需要上课。我仍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文学与疯狂”、“唐璜形象比较”等课程旁听,甚至还去其他学校参加讲座。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与导师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布吕奈尔教授虽然名声在外,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但我主动去找他,预约见面。经过一两次交流后,皮埃尔·布吕奈尔对我说,以后我可以不用预约就直接去找他。虽然只有大人物才能这么说,但我发现只要掌握好时间,见面其实很方便。只要赶在办公室关门之前一刻钟去,就可以见到教授。我通常会利用这个时间,简明扼要地汇报我的论文进展,往往一刻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岁月如梭,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的论文从初稿到最终完成,经历了一次次的修改和完善。终于,我那厚达多页的论文迎来了答辩的时刻。巴黎大学的习惯是,博士论文答辩必须登报通知。在《世界报》上发布启事的那天,答辩会场挤满了人。除了我的同学、朋友和房东,还有我所研究的作家克洛代尔的后代,以及从事文学、戏剧、舞台艺术工作的人。整个答辩过程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包括陈述、拷问和答疑。最终,我顺利通过了答辩。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回想起这段留学经历,我深感自己收获良多。我不仅获得了学术上的进步,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术领域。我知道,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我未来道路上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