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精英”大学:不搞终身制 实行“淘汰制”
在哥廷根大学的教师和校友中,闪耀着40多位诺贝尔奖的荣光。即便这样一所声名显赫的高校,在德国“精英”大学的评审中,却因未能达到既定标准,被无情地淘汰出了精英行列。
和中国的“985”、“211”工程类似,德国也在努力选拔和培育一批顶尖大学,以期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同的是,德国的“精英”大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严格的评审,通过多轮筛选来确定。至今,全国大学已经通过了首轮和二轮二次评审,被确立的“精英”大学前后二次共12所。这些学校包括了德国最顶尖的大学,如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大等。
更令人瞩目的是德国“精英”大学的淘汰制。与中国的“985”、“211”不同,德国的“精英”大学不搞“终身制”。在第一轮已经确立的大学,到第二轮评审时,必须重新参与评审,与所有其他大学平等竞争。这种制度使得哥廷根这样的著名大学也有可能在评审中被淘汰。据说,该校因某些条件不达标而被淘汰出局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这所拥有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校声名显赫,但在严格的评审标准面前也不得不接受被淘汰的命运。这种制度的严格性和公平性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激励已经入列的“精英”大学继续努力,也鼓励其他学校迎头赶上。这种竞争机制使得德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相比之下,中国的“985”、“211”工程虽然旨在选拔一流大学,但缺乏类似的淘汰机制。一旦学校进入这个行列就被认为是永久性的荣誉,这使得一些大学缺乏进步的动力和紧迫感。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也限制了高校之间的活力与竞争力的发展。没有淘汰制就意味着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紧迫感很容易使高校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德国的这种淘汰制做法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需要学习德国的这种做法引入竞争机制推动高校不断进步提升整体水平以便更好地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通过淘汰制的引入可以使我们高校的这潭水更加活跃旧水能够排出去新水能够流进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从而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