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大学生悲惨的求职遭遇
随着春花的凋谢,万木葱茏,我们迎来了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的我省的就业市场也呈现出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这一时代的见证者,一名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
程育,沈阳一所高校的中文专业本科生,以其才情和热情投身求职的浪潮中。求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在两个月内奔波于沈阳和北京之间,求职成本不断攀升,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招聘会上收到的回复往往只是“先交简历,回去等信”,之后便石沉大海。她曾在一家出版公司面试过程中遭遇隐性歧视,尽管招聘要求上并未明示排斥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更倾向于法律专业的应聘者。这种经历让程育深感无奈和沮丧。
与此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也愈发突出。发达城市人才“扎堆”,基层岗位却人才匮乏;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普通高校毕业生则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为了在高薪职位中展示自己,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范龙,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对这种现象表达了担忧。他强调:“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选择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作为就业的目标。”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因为条件差、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等原因不愿意去基层或欠发达地区工作。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甚至选择整容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我们需要、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大学生也需要转变择业观念,更加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并消除就业市场中的隐性歧视现象,为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逐渐浮出水面。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不得不向“钱”看,这种无奈的选择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现实的压力。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技能人才的“抢手”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难嫁”。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例便是生动写照:机械、电气等专业的学生被企业提前预订,而一些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持续攀升,这背后的推动力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招聘会上,尽管大学生众多,招聘单位也渴求贤才,但签约率却并不理想。企业反映,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既体现在技能上的缺失,也反映在态度与素质上的问题。一些独生子女出生的大学生,对工作缺乏责任心,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对此,企业更青睐那些踏实肯干、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大学生。
一些招聘单位的“工作经验要求”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对此,企业和专家建议,大学毕业生应理解学历只是知识积累的标志,而非工作能力的全部。用人单位也应摒弃不切实际的期望,通过岗前培训、明确岗位职责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快速融入工作。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未等比例增长。据了解,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辽宁省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对此,各方需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一现实也提醒我们,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需要更加紧密地对接。高校在注重学术教育的更应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顺畅流通,达到社会与个人的双赢。这一挑战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需全社会合力解决,加强指导服务列为重点民生工程
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尚未达到理想状态,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有关专家指出,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察,尽量减少对学生身高、外貌等非必要因素的限制,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择业时,应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避免盲目参与,减少成本浪费。
家长和学生需要及时转变观念。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不可能所有大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理想的工作岗位,很多人需要从基层开始,逐步锻炼成长。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鼓励孩子认同“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理念。在这个“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应适应各种工作,并且有能力做好。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分析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渠道不畅的两个主要原因:待遇问题和成长发展问题。除了已经实施的优惠政策,还需要各级地方在编制、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尤其要关心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仅要扩大就业岗位,还要激活存量、促进对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范龙强调,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上升到法律规范,实现长效机制。今年,省委、省将加强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特别是关注大学生创业和困难家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已将这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困难群体提供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服务。
沈阳市为帮助大学生增加职业经历、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将建立100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共青团沈阳市委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增加见习经历,如与各类组织合作、利用原有见习基地、通过区级联系用人单位等。这些见习岗位和基地的信息将通过大学生网站公布,组织大学生开展日常性见习、实践和公益性活动,实现与就业的衔接。
这一系列措施表明,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通过合力解决、加强指导、完善服务等方式,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篇章:市倾力推出十四大举措
今年,大连市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并积极落实一系列重要举措。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毕业生,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特地推出了十四项创新策略。
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乡村和社区建设,大连市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鼓励毕业生在基层实践中锻炼成长。“百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三市计划”也将持续推进,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基层,服务基层。
针对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大连市更是从政策到资金都给予了大力扶持。积极推进《大连市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暂行办法》出台,设立“大连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开展“百名大学生自主创业资助计划”,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全面启动“百家大学生见习基地建设计划”,让毕业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毕业生,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厦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网络化建设,创建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络,让毕业生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就业信息。多层次的就业培训也将展开,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与此省教育厅也下发了文件,要求省内各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各高校需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总课时不少于20课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以构建完整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要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就业与创业指导学科建设。
大连市及教育部门的这些举措,无疑为毕业生铺设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他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还为创业梦想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大连市的这些举措无疑为毕业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