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预期薪金明低于在校生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揭示的几个重要发现:单位与大学生的能力认识偏差、劳动合同观念差异及薪酬预期调整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彭薇副教授完成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该调查从用人单位、已毕业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三个角度出发,揭示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出一个明显的矛盾点,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在能力认识上的偏差。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最看重的三大能力是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认真负责的精神与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在校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同样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但在选择就业能力时,他们更偏向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偏差反映出大学生对就业的基本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于劳动合同的观念,大学生群体存在一种复杂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知道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但在面临更好的工作机会时,一半的学生会选择中断合同转向新的用人单位。这种选择虽然显示出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追求,但也反映出他们对劳动合同严肃性的认识不足。专家指出,这种态度可能是出于就业压力的妥协,也可能是为了保持职业灵活性而回避规则。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关于薪酬预期的问题也是调查中的一个重要发现。虽然大学生的薪酬预期较为理性合理,但在面对就业市场的现实时,他们的薪酬预期有所调整。已毕业的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初入职场的薪酬水平,而在校大学生的期望则相对偏高。专家担忧的是,过度压低大学生工资不仅违背了经济规律和社会公平,也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人力资本退化。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人才的吸引和保留至关重要。
这项调查揭示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能力认识偏差、劳动合同观念差异以及薪酬预期的调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以及加强就业市场的规范化管理都是必要的措施。大学生职业稳定性与就业地域选择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和就业地域选择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从一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一下。
关于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在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整体较高,表现出令人满意的忠诚度。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面对充满机会的工作市场,许多年轻人却表示愿意多次选择和转换工作。这种态度似乎在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中普遍存在,但在实际行为上,他们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职业稳定性。彭薇副教授解释道,这可能是大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对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平衡考量。他们愿意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追求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接下来,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我们发现了更为明显的矛盾。已毕业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多数更倾向于选择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选择则更为开放,没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彭薇副教授分析道,这种地域观念的产生,源于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源丰富,信息充沛,锻炼机会多,使得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这些地区。但这也反映出内地、基层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不足,需要更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毕业生前往。
这种地域选择的矛盾也反映了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与响应国家号召之间的平衡。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内地、去中小企业不仅是国家的号召,更是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号召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优惠政策来鼓励毕业生前往这些地方工作,确保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得到同等的收获。
大学生在职业稳定性和就业地域选择上的矛盾并非表面上的冲突。而是他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稳定与响应国家号召、促进地区发展之间的平衡考量。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用人单位、、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惠政策,确保他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