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上调让中低收入者工资缩水
近年来,中低收入者再次面临“被平均”的困境。除了每月的收入,甚至连银行人均存款也被平均,社保缴费更是依据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进行上调,使得不少人的工资总额无形中被缩水。对于广大普通上班族来说,这种变化无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那么,社保缴费上调后,是否真的遵循了“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原则呢?让我们一竟。
每年的七月,仿佛成为了社保缴费基数的“涨价期”。这一天,北京的一名企业员工金小蜂面对工资条上的数字变化,不禁感叹自己的工资总额减少了近四分之一。原本每月养老保险仅需缴纳179.2元,但调整后,这一数字攀升至了惊人的707.6元。这一变化并非个案,全国多地纷纷上调社保缴费基数,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社保基数的上调意味着他们需要缴纳的社保金额增加,而工资总额却相应减少。以金小蜂为例,他的社保基数是根据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来核算的。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在事业单位工作、享受公务员待遇的研究人员,无需缴纳社保,自然不受此影响。这种差异待遇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的社保制度是否真正公平?
面对社保缴费基数的不断上涨,一些人开始质疑这一制度的合理性。如何缓解低收入者的压力,让他们不再因社保基数上调而陷入工资缩水的困境?对此,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指出,低收入者的缴费率实际上更高。因为最低缴费基数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对于那些收入低于这一水平的人来说,他们的缴费率要高于法定缴费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专家建议应加大国企分红的力度,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国企分红用于社保基金的比例应有所增加,以降低居民和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现实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似乎并不容易。尽管《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及新增红利将用于社保等民生支出,但短期内实现国企红利补血社保基金的愿景仍然存在难度。那么未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被平均”的中低收入者在面对社保缴费基数上涨时显得尤为无奈。如何确保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寻找一个更加合理、公平的解决方案。财政部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透露,当前央企红利的支出主要投向两大领域: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这些支出涵盖了一系列重要的企业活动和策略,包括支持央企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企业重组、灾后重建、应对金融危机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支出尚未广泛涉及民生领域。
这位知情人士进一步指出,将央企红利投入到社保等民生领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在短期内,实施这一计划的难度相当大。从国有资本经济的收益来看,即使将央企的所有红利收入全部用于社保支出,也未必能够完全解决社保基金的缺口问题。
他向记者建议,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央企红利,应尽快启动全国社保基金预算。只有在对资金进行全面测算和统筹之后,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将红利支出用于社保领域的思路落到实处。这样的预算不仅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财务蓝图,还能确保资金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有望朝着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系统迈进。这位知情人士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