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转投二线城市 就业理念趋于理性
近期,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引发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白领而言,许多选择回流至二线城市的趋势日益显现。这一现象,在2011届的大学毕业生中尤为突出。
随着一线城市人才逐渐饱和,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撤离至二三线城市工作和生活。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明确表示,选择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正在逐年攀升。
在不久前举行的广东2011届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上,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热潮已经显现。众多学生的就业目的地从一开始就锁定了“二线城市”。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韶关分行的摊位前,应聘者中竟有高达80%都是韶关生源。
这一现象背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日趋理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于1988年后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相对于传统的“80后”更为不够独立,相对于新兴的“90后”则更显成熟多思。面对大城市的激烈竞争、高房价和生活压力,不少“88后”已将返乡工作视为毕业后的首选。
二线城市正迅速靠拢沿海一线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商务环境。粤东地区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熟悉的人文环境和众多的市场机会成为吸引他们返乡的重要因素。与此专家指出,“返乡潮”反映出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理性。随着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机会日益增多,回乡工作的生活成本和家庭感情成本支出都会减少。
许多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前往二三线城市发展,看重那里的良好生活环境、较慢的生活节奏等因素。专家表示,二线城市能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那些厌倦了竞争激烈的大城市生活、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毕业生来说,二三线城市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这里,他们更容易积累工作经验、提升个人能力,并在合适的时机获得更多上升机会和空间。专家指出,“宁做鸡头,勿做凤尾”的传统思维影响了许多大学生的选择。不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奋斗一段时间后,会选择回流至二线城市发展。因为广大中小城市对白领阶层有更大的需求,大学生们在这里更容易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随着“85后”与“90后”就业观的转变,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华南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胡庭胜表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趋于饱和,而二三线城市的人才需求量正在急剧增加。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85后”、“90后”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念也初步显现变化。他们更加注重实际、更加理性地看待就业问题。欠发达地区的积极人才引进措施也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回流。这种变化促使他们的就业更加合理化,先就业后发展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