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只招不聘学生成唐僧肉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一位优秀毕业生——求职心切的求求,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北京这片求职的热土。他的信息工程专业背景以及在校期间的学生经历,让他在求职路上满怀信心。接连参加了十六场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投递了四十多份精心制作的简历后,他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那些心仪的职位似乎都在与他捉迷藏,投出去的简历如同石沉大海。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惊人的495万,比往年增加了82万,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每一次参加招聘会,都是一次投入与期待的博弈。门票费用、简历制作成本,每一样都在消耗着求职者的精力和财力。对于求职者而言,每一份简历都是一份自我展示,每一场招聘会都是一次与未来的对话。求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些企业利用招聘之名行广告宣传之实,让求职者陷入迷茫。
在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人头攒动的招聘台前,简历堆积如山。看似热闹的招聘会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企业的真实目的。他们并非真心寻找人才,而是通过招聘这一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因为招聘会的费用低廉且宣传效果显著,一些企业甚至连续数年采用这种方式来扩大知名度。这种现象让求职者不禁产生疑虑:这些企业是真的没招到人,还是在做企业形象宣传呢?
面对这种情况,求职者必须擦亮双眼。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团委副宋扬提醒广大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不仅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识别与防伪的过程。”现在的招聘会上职位五花八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要承受招聘单位的漠视,还要学会识别虚假广告。信息不对称是毕业生求职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标准、岗位的要求以及薪酬、福利待遇等都要了解清楚。
在求职的道路上,毕业生并非孤独的“唐僧肉”。面对一些用人单位和非法职介的欺诈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各类招聘会加以引导、规范,提高招聘会质量。和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专业性强的供需见面会,建立细分的、小型的、常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求职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毕业生们仍需保持信心。在求职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承受压力,还要学会识别机会、把握机会。毕竟,每一个未来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愿每位求职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