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发展 一技之长难打天下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纷纷涌入社会的大背景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加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学校毕业生展现出了理性和务实的择业观念,同时也不畏艰难,以平稳的心态适应就业市场。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这使得就业压力愈发显现。调查表明,在择业过程中,职校毕业生不仅关注个人技能的发展,更重视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他们的择业观念日趋理性和务实,但这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就业选择方面,职业学校毕业生表现出短期利益的关注,更重视经济因素。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他们选择工作时,地域和薪酬福利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薪酬福利和地域因素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个人发展空间虽然也受到关注,但在择业因素中只占据一小部分。这也反映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偏向经济实惠的选择,呈现出短视倾向。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职业院校毕业生表现出理性的特点。尽管他们关注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前往沿海开放地区就业,而忽视了中西部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这种趋势使得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才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如何鼓励和引导职业学校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成为当前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方向。
尽管面临就业压力,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却相对平稳。他们面对求职困境时能够理智应对,选择通过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来应对就业压力。中职毕业生展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大部分能够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
职业学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表现出了理性和务实的特点。他们在关注个人发展的也注重社会需求。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职业教育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隐忧: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与就业能力的全面需求
近期一项调查揭示了令人深思的现象:中职与高职毕业生中,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比例较低。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背后复杂的因素,同时也预示了未来就业市场的一些趋势。
让我们关注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仅12.67%的学生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而高职毕业生的情况稍好,但也仅有14.5%的学生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大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关系主要以事实劳动关系为主,缺乏正式的法律保障。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降低法律风险、压缩成本、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而对于劳动者而言,也有部分是由于职业流动的考虑或个人不愿受到合同约束等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毕业后一般会进入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等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劳动关系非正规化的比重更为显著。当下,随着各类学校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用人单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导致劳动者在合同签订上较为被动。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变。
我们也看到了就业市场的另一个趋势:单位择才标准趋于全面。近年来,就业能力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美国教育与专业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方面。本次调查发现,在职业学校学生中,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位居首位,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日渐受到重视。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全面需求,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强调专业技能的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职业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是职业院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面对这样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们不仅要关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合同签订率,更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毕业生,才能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而这,也需要、企业、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