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方言要不得?
不久前,在一场公司会议上,一位经理用徐州方言朗诵了一篇文章。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却听得如坠云雾。这不禁让我深思语言在职场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一直是职场交往中的关键要素。一则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武汉某公司为推动职场沟通标准化,要求员工在公司办公时必须使用普通话。违者将被扣除奖金。尽管这一举措引发了许多本地员工的抱怨,但公司坚持认为,这一规定有助于塑造公司形象,促进公司发展。因为对于那些不熟悉本地方言的外地员工来说,这是他们融入同事圈的必要途径。
上海作为经济繁华的都市,其强烈的本地优越感尤为显著。即使在知名大学中,老师们也用上海话授课。对于外地学生而言,要想迅速融入上海的大学生活,掌握上海话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的一位朋友曾到上海工作,本想着能在这里有所发展,却因办公室中同事们的上海话交流而倍感无助,最终选择了辞职。
如今,职场对语言技能的要求愈发严苛。除了家乡话、标准普通话和外语,掌握多种方言已成为职场成功的加分项。我的曾在外地工作的经历让我对此深有感触。在大学四年,我虽身处异乡,却仍听不懂当地方言,这在我进入职场后成为了一种障碍。曾有一次,我接到一个本地电话,对方说了半天,我却如坠雾中。无奈之下,我只能请求对方说普通话。
在北方,方言与普通话较为接近,沟通尚算方便。但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方言的特殊性让人如听天书。我有一个销售行业的同学,她能在北京谈京片子,在上海聊沪上Rap,与四川人聊桑格格书里的安逸,遇到陕西人则来几句陕普。她之所以如此努力掌握各种方言,是为了在工作中迅速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营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在办公室开会时,她则使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如同播音员一般。
使用普通话沟通,是对其他同事的尊重。如果两个同事在办公室坚持用方言交流,可能会让旁人感到困惑,甚至怀疑他们在谈论一些不宜公开的话题。有人甚至认为,在办公室大声讲方言的人,可能自感很酷,但在他人眼中却是显得格格不入。
方言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保护甚至申请遗保护都是好事。地方电视台播放的方言类节目也颇受欢迎。但职场并非自家的后花园,如果一家公司有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远大抱负,那么员工们就需要明白一点:为了公司的利益,最好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