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医学毕业大军如何突出重围
自2003年首批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以来,全国医学类毕业生数量已突破百万大关,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的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排名榜首。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成为全国43所医学院面临的共同挑战。
“2010年医学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论坛”的召开,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他们共同了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在此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医学专业的招生与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医学院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过于通才化,缺乏细化。例如,病理检验、移植、用血安全等关键医学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课时很少,导致专才的欠缺。尤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难度最大,但报考人数却最多。
广州医学院的资深教授廖伟娇表示,如今许多医生子女甚至不愿选择医学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避开医学专业,部分医学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因此降低。
考研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他们希望借此留在大城市进入大医院。机会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复旦大学的吕京宝老师指出,尽管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工作,但找到合适工作的机会却越来越少。部分毕业生选择与其他医疗单位签订保底协议,但最终仍有可能找不到工作。
基层医院面临人才瓶颈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医院趋于饱和,而基层医院却急需人才。重庆医科大学闽老师表示,尽管基层医院急需人才,但许多毕业生仍坚持非大城市、大医院不去的原则。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工作,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一些积极的改变正在发生。随着医改的深入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等新型医疗机构的出现,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董事长梁耀铭认为,医改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医学毕业生也可以考虑从事与医学相关的行业,如医药企业、医学器械公司、保险业等。
安徽医科大学的江老师则鼓励毕业生文武兼修,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这样的毕业生将更受企业欢迎,拥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43所高校医学院正在积极新的就业途径。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招生与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式,为医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生自身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市场变化,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在南方医科大学,谭老师深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必要性。他提议,我们何不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为学子们铺设更宽广的实习与实验之路。谭老师认为,每年都可以安排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的本科生走进企业,进行实地实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医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也能让企业近距离接触到我们的学子,了解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潜力。
对于病理专业的研究生,谭老师建议他们可以去独立的实验中心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这样的实践机会不仅有助于研究生们深化理论知识,更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谭老师坚信,真正的学问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理论,更需要实践去验证和完善。
谭老师强调,企业实习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联系和沟通,企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这种了解在招聘时显得尤为重要。当企业招聘新员工时,这些有着实习经验的毕业生会更具优势,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实习展示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实习。双方还可以在科研、教学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谭老师的这些想法和提议,无疑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也为我们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适应性的医学人才指明了方向。
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我们相信医学教育的未来将更加光明,更多的学子将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谭老师的这些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