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跳槽加剧 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
上月,中国开放式基金界掀起了一股人事变动的浪潮。在短短的统计期内,高达193只开放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岗位发生了变动,累计达到22人次。今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基金经理频繁跳槽的消息频繁传来,仿佛成为了行业常态。
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揭示,今年四月的数据更是凸显了这一趋势的延续性。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如此多的基金经理变动,这在过去是相对罕见的。与此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年初至一季度末,我国开放式股票方向基金共发生基金经理变动高达36人次。这些变动中,除了少数涉及指数基金外,其余大部分为主动投资的股票方向基金。对比过去几年的数据,今年的基金经理变动次数显然更加频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基金经理频繁跳槽呢?资深基金分析师王群航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基金的业绩激励制度有关。当前,许多基金公司倾向于以基金排名作为考核基金经理业绩的主要标准。这种短期排名的激励方式虽然能激发基金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在管理制度、运作灵活性以及薪酬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也吸引了部分基金经理“出走”。
公募基金经理转向私募基金的现象愈发普遍。面对公募基金严格的投资限制和管理制度,私募基金因其灵活性、相对轻松的管理制度以及强大的研究实力成为了不少基金经理的新选择。尤其是私募基金的研究团队规模庞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越了部分公募基金的研究能力。诱人的薪酬也是吸引基金经理投奔私募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无疑会带来影响。虽然团队作用不可忽视,但基金经理的变更仍会对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产生影响。数据显示,在过去不同时间段内,基金经理变动次数较少的基金往往表现出高于平均水平的业绩。某些基金公司凭借独特的留人策略,如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长期稳定的团队氛围,成功留住了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富国基金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基金经理的平均工作年限超过了五年,这在行业中是难能可贵的。
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如何稳定团队、激发基金经理的潜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更需要理性看待基金的长期收益和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