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态势将长期存在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题小组发布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揭示了我国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长期态势。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于6月7日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这一消息。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一种奇特现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招工难”,而全国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依旧庞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题小组在今年年初进行了深入调查,结合全国120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数据,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
专题小组负责人、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游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持续存在。这一态势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国情基础: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当前和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维持在高位。
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而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万人。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只能新增800万至9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依然巨大。
除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具有其他特点。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一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随着城市改善用工环境,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力度等措施的实施,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持续上升。
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从业基本稳定。他们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电子电器、制衣制鞋和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有了较大增长,并且大部分农民工能够拿到足额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部分地区供求矛盾尖锐。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就业岗位的需要或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在资源枯竭城市、库区等困难地区以及部分困难行业和困难企业,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多。
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出现招不到工人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企业招不到工人的主要原因在于符合工作要求的劳动力不足,以及工资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