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53万人弃考 求职者择业方向模糊成主因
在历经火热的报名期后,今年国考迎来了严峻的现实:152万通过审核的考生中,仅有99万实际参考,弃考人数高达53万。这一现象,反映出在国考热度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一大批的弃考大军也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这群主要由尚未毕业或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组成的弃考大军,他们的心态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许多人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去应对国考,仿佛考试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无疑折射出了求职者择业方向的随意性,以及部分报考者内心的投机心理。
仔细,这种心态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社会现象。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体制内所代表的优厚福利和社会地位,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的目光。特别是在住房、养老等双轨制背景下,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稳定性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一些人甚至认为,只要考上了公务员,就能一劳永逸。这种“未富先懒”的心态,不仅可能削弱整个社会的创新动力,更可能误导青年人的职业选择。
国考中的弃考大军,往往受到盲从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国考报考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大学生在宿舍、班级等以团体形式报考。周围亲戚朋友的意见,也往往成为影响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理性自主的选择空间被严重挤压。
许多考生在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在准备考试时,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报名的行列。在报名缴费之后,他们可能会因为忽然反悔或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放弃考试。对于这样的考生来说,模糊的职业规划和没有确定的目标,是他们从众的最主要原因。他们没有为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待考试的态度也就显得可有可无。在开考之前,因为某些原因萌生退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国考中的弃考现象,不仅反映了部分考生的投机心态和模糊的职业规划,也折射出社会现象和青年择业观念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国考,摒弃盲从心理,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也需要反思社会制度和职业观念,为青年人创造更加公平、健康的择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