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国劳务信息
出国劳务合同
出国打工招聘网
出国劳务招工
出国劳务公司
出国打工信息
出国劳务咨询
出国工作

职场知识

中国就业市场是“人荒”“才不荒”

来源:www.hncggz.com    编辑: 出国劳务     时间:2025-07-03点击:

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独特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历史上,农民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逐渐积累财富,购置田产,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富不过三代”、“千年田地八百主”的说法。如今,发展中国家正借助这一优势,努力换取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产业升级。

廉价劳动力,在特定时期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段时间,用廉价劳动力换取所需的技术和管理资源。如果不能换取到所需的东西,那么这种劳动力优势便失去了意义。这种廉价需要有度,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有观点认为,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将永远停留在提供廉价劳动力的阶段。那么,为何中国劳动力如此廉价?原因之一是产品售价低廉。为何产品售价低廉?因为国内消费不足。国内消费不足的背后,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畸形、消费结构畸形以及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得劳动者收入偏低(在中国,工资收入仅占GDP的12%左右)。而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家庭需求底线(参考链接:

王小鲁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最高与最低收入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高达55倍。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得普通民众无法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富裕阶层对普通产品的消费容量有限,他们更倾向于进口奢侈品,导致国内消费市场萎缩。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产品都是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用于交换的产品比例并不高,不会过多影响本国的生活质量。随着产业升级,生活水平应该不断提高。但如果产品主要为了出口,那又何必追求廉价?比如一个苹果,无论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还是0.1美元,自己吃就好;一台电视,无论在国际市场上卖500美元还是50美元,自己用就好。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生产了大量的产品,自己却消费不起,眼睁睁地看着他人廉价消费自己的劳动成果。

战国时期,《尉缭子》有云:“王国富民,霸国富士。”如今中国的情况是“朝有余财,野有饥民”。国际贸易应该用来交换所需的产品(包括技术),而不能为了贸易而贸易,为了外汇而贸易。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和国内消费市场萎缩,中国的工业产品大量廉价流入国际市场。而发达国家却限制高新技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出售的工业产品只能换回外汇而无法换回实际产品,产生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消耗自然资源和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是工业。由于进口中国的工业产品,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污染压力。可以说,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转嫁而来的。中国的消费结构畸形使得宝贵自然资源廉价外流,并“进口”了大量污染。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却毫无感激之情,反而在环保和贸易顺差方面对中国施压,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的产业升级尚未完成,仍需依赖劳动力优势。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单个劳动者培养成本大幅上升,劳动力不再廉价(对个人而言并不划算,因为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优势可能变成劣势。而且产业升级未完成导致劳动力就业市场高不成低不就,社会呈现畸形发展状态。比如培养一个大学生,如果成本低廉(如美国大学生的人均成本),毕业后月薪能迅速收回成本;但如果培养成本高昂(如每年高达数万元),则需要多年才能挣回成本。这时月薪2000元就显得相对较低。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是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一致;其次是盲目无序的高校扩招造成教育资源配置错位;最后是供需失衡导致的问题。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因为大学扩招过快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一致造成的就业压力增大而非缺乏人才本身的问题。如果依照传统观念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人才”,那么中国的就业市场现在是“人荒才不缺”的状态即缺乏普通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而大学生并不缺乏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青年劳动力短缺问题。据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一项调查揭示,全国范围内超过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已经没有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供转移。这一趋势预示着年轻普通工人的缺口将会持续扩大。这一现状背后,反映出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供不应求的严峻现实。

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尚待提高。国家对此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之分配不均和劳动收入偏低的问题,使得资本收入远高于劳动收入。大型垄断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规模扩大而非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与此小型企业因税负过重且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无力进行研发与扩大生产。企业技术高度依赖外国知识产权,我国产业被局限在简单的加工领域,仅需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员即可胜任,导致企业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不高。

回顾我国大学教育的历史,曾经的精英教育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独生子女一代的自高心态与高教育成本并存,使得许多毕业生对待遇要求极高。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与过去不同,现在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往,大学生就业的单位多为国有机构,这些单位提供住房、养老等社会福利,使得低工资也能维持基本生活。人员相对稳定,单位愿意进行在岗培训,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较为吻合。而现在,单位不再提供福利,现金工资需要解决员工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问题,这使得工资需求急剧增加。由于工资需求与贡献大小的不匹配以及员工流动性的增加,企业逐渐不愿进行培训,导致用人单位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接受度降低。

面对这一系列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应对。在劳动力方面,应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机制,提高青年工人的待遇和工作环境;在自主创新方面,应加大投入、优化分配制度、鼓励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教育领域,应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就业政策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激励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