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市场问题突出 就业歧视仍普遍存在
在求职的道路上,“就业歧视”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困扰着无数求职者。从呼声高涨的《反就业歧视法》到持续不断的讨论,尽管各地的草案在讨论中不断完善,但具体的实施方案却始终未能落地。而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就业歧视现象在中国仍然普遍存在,“穷二代”甚至成为了新的歧视焦点。
深入就业歧视,它似乎早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部分,并且愈演愈烈。户籍、年龄、性别和院校背景成为了就业歧视的四大主要表现。对于流动人口,许多岗位只向本地户籍或非农业户籍开放,农民工因农业户籍而遭受不公平待遇。年龄歧视则表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设立年龄限制,却往往缺乏充分的理由。性别歧视让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步履维艰,生育中断工作成为她们难以跨越的障碍。而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本科毕业院校,甚至存在“出身论”,连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过程也未能幸免。
这些歧视因素的存在,无疑加大了个别群体的就业难度,使得他们在求职道路上备受打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就业歧视难以化解呢?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量毕业生涌向求职市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和跳槽者,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岗位资源有限,用人单位自然会在招聘时设立更高的门槛,以各种歧视来“压人”。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的“示范作用”也加剧了歧视风气的形成。
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年”,曾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国有企业招聘监管,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的调查发现,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中存在制度性的健康歧视和年龄歧视规定。这些歧视现象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然普遍存在。
庞大的求职大军与有限的社会岗位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即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不断出台政策,但依然难以根治就业歧视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根源出发,制定有力的法律政策,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需要用人单位的自觉和公众的监督,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个求职者都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