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学“孔子”?
孔子,一位志向高远且才能横溢的智者。若以现代的语境来描述,他或许能超越俞敏洪,成为教育领域的巨擘,同时成为道德楷模,为民族文化树立典范。历史的轨迹总是充满了遗憾。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图强自保,风云变幻莫测,他的纲常礼仪、克己复礼、小国寡民的等级制度中庸之道,难以被时代所接受。
用入世的精神去做出世的事业,孔子想要有所建树并不容易。尽管他有着牛鼻子般的倔强脾气,史载他二十多岁便投身教育,首创私人讲学,学生众多,贤者辈出。他在舞台上的表现却并不如意。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希望实现理想,却四处碰壁,无人真心任用。生活窘迫,甚至自比丧家之犬。
十四年的流浪生涯,看似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实际上,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甚至差点丢掉性命。诸侯们的嘲讽和轻视,连他瞧不起的粗笨老农也对他摇头。这些磨难和经历,却成为他智慧的积累和个人修养的磨砺。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孔子在游历过程中从未放下教鞭。他的言行被弟子们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这本书中,孔子的普通言行、习惯中展现出了他亲切感人的历史文化巨人形象。《论语》本身也是实践的经验和人性洞察的光辉。没有生活的磨砺,孔老夫子的教诲难以如此深入人心。
孔子不仅是教育家,他的学说和思想在后世被广为传颂,尤其是在治学为人方面,更是成为品德标准的典范。这些无形的东西现在仍然具有实用性,在道德层面、范畴、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精神文化、社会风气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对企业而言,孔子思想中的精神力打造、道德观提炼、员工心态修养以及企业家的中庸素养与做人胸怀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晏婴为代表的人物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孔子的理论思想,认为它过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但这并不影响孔子脚踏实地为人们带来的体验与启示。例如孔子在夹谷会议上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提前准备兵马,借用了诸侯争霸的实用手段保护鲁国外交上的尊严并成功要回一块国土。这个上的小成绩可以说是孔子借助具体实务取得的成果。尽管他推崇周礼、强调统治秩序礼法以达到驯化万民的目的,但实际上他嘴里说的礼仪道德和手里做的实用手段并不矛盾。相反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的精髓。这种灵活务实的精神也为后世所传颂和学习。他是怀揣学说,志在为王室效劳,进而实现理想的者。当时,大国争霸,小国岌岌可危,社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而他的声音,似乎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他游走在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之间,尽管遭遇的是接连不断的冷眼和拒绝。
孔子晚年在文化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整理出了《诗经》、《尚书》、《春秋》等重要古代文化典籍。虽然孔教授一生未曾亲笔著书立说,但他无疑是编辑的祖师爷,他的眼光独到,所编之书籍,皆为经典。
公元前479年,孔子离世。他的弟子们继承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学派逐渐分化,形成了多个流派,孔子被公认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的儒生们逐渐脱离了社会实践,变得空谈妄议,搬弄经文,动辄引经据典。若非汉武帝坚持用儒家的“入世”思想来对抗老子的“消极无为”观点,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可能无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需要澄清的是,某些教条与孔子并无关系。例如“忠君思想”,孔子所倡导的忠诚与诚信,是对人待事的真诚,而非对君主的盲目服从。这一思想后来被曲解和篡改。同样,董仲舒将韩非子的制度秩序理念演绎成了“三纲五常”,并牵强地拉上孔子作为旗手。
多数儒生在社会变革面前,往往显得迂腐无用,如同李白诗中所云:“问以经济策,盲如坠烟雾”。他们多数不问世事,对于如何治国安邦并无实际理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为虽然过于激烈,但也并非毫无道理。
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他希望成为CEO,并自信地表示如果国君采用他的理念,三年即可成就大业。他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理解。他天真地以为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显得有些幼稚和不切实际。他的愿景与思想虽然伟大,但却不合适时宜,抱残守缺。
作为职场人士,孔子的经历可以说是失败的。他一辈子颠簸流离,才华得不到重用,也无法救国安民、强国安邦。但作为教育家,他却取得了成功。他擅长教育育人、修身养性、传播文化和道德。他的内心强大,价值观伟大。但职场人士不应效仿孔子,而应学习管子的实用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