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事业单位面试备考:面试中的“假大空”现象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们时常会遇到一种现象,那就是答题时的“假大空”。这种现象往往让考生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给考官留下不真实的印象。那么,究竟该如何科学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一下这个问题。
所谓的“假大空”,是指考生在答题时片面追求情感表达,却未能将政策理论与题目紧密结合,导致答案显得空洞虚假。考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面试岗位的工作职责不明确,甚至对自身报考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都模糊不清。这样一来,考生在答题时就会凭空想象,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在考官眼中,这种答案完全与实际脱节,显得非常虚假。
要避免这种现象,首先考生在答题时应该保持自然从容的面部表情和真诚的眼神交流。答题语言要真实流畅,态度诚恳。在答题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个人情感,让答案更具感染力。考生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试题中的关键词,对各个关键词进行分层阐述,再逐步深入引用相关政策理论。在此过程中,考生需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用个人惯用的语言来解读引用的政策理论。为了增加观点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还可以在引用政策理论中融入自己的独到实例。
除此之外,考生还需要对自己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对报考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包括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让自己在答题时更加真实可信。考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熟悉掌握所报考岗位的特点,如浏览官方网站、向身边人询问等。在了解的基础上,考生需要突出重点、亮点和特殊点,避免流水账式的泛泛而谈。
考生答题时的站位要准确。应该真正站在公职人员的角度、的立场来作答题目。只有这样,答案才能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而非从过于学生化的角度、群众的立场或是批判揭露社会现状中的问题的角度来回答问题。通过以上的和分析,相信考生们一定能够在面试过程中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发生,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