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薪酬发展报告:中西部地区工资有较大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域性工资差距逐渐缩小。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所发布的《薪酬发展报告(2013—2014)》揭示了这一积极变化。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的工资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区的工资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省份,2012年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已突破7万元。第二梯队则包括天津、西藏、江苏、广东和浙江,平均工资在5万元以上。第三梯队和第四梯队则包括更多的省份和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工资水平较低的省份近年来工资增速表现良好。如甘肃、新疆和黑龙江等地,其工资增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一些传统的高薪地区,如上海,由于工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已经失去了多年的领先地位。
中西部地区在工资增长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合理的地区工资关系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生产要素的转移。尽管东西部的差距有所下降,但总体格局仍未有大的改变,依然是东部工资水平较高,中、西、东北地区较低。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虽然工资增速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但仍有一些省份的实际工资增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东北,且平均工资水平排名在全国靠后,表明这些地区的工资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刘学民认为,为了缩小地区工资差距,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调整和完善地区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合理转移,并持续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力度,以促进合理的经济布局形成。这样,地区间的工资水平才能从非均衡性向均衡性方向发展。
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的逐步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将更加公平和合理。这不仅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也将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