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导致局部地区招工难
今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状况对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对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题小组发布了的分析报告,对当前的农民工短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游钧,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接受了本报的采访,他深入了部分地区农民工短缺的原因。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的不平衡。
城乡就业收入差距、劳动力年龄和性别的需求与供给变化,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基础原因。过去,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较大的劳动力需求和城乡就业收入差距,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批加工产业开始转向内地,许多农村劳动者选择就地就近就业,而非外出打工。
企业用工条件和要求与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之间存在差距。调查显示,新增岗位中近三成需要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农民工中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仅占少数。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制约了农民工的就业选择。
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引导性不足也是导致“招工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主要分布在城市,信息的发布渠道有限,导致农民工难以获取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这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难以有效对接,流动盲目性加大。
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劳动力市场调整滞后以及部分企业用工理念的原地踏步。尽管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对农民工的需求自然增加,但由于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步伐滞后,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一些企业未能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意识增强,对劳动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有更高要求的情况,依然坚持原有的用工理念,这也加剧了招工难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题小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和建议。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素质,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还应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服务,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够更便捷地对接。要引导企业改进用工理念,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吸引更多劳动者就业。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招工难”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趋势,我们亟需关注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已经投身于各企业的农民工,我们可以与各大企业携手合作,为他们提供上岗培训和技能资格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能够让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还能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针对中西部地区新成长的劳动力,特别是那些初高中毕业后无法继续升学的毕业生,我们需要将焦点放在他们的转移就业培训上。我们要坚决落实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到初高中的毕业教育中。这部分劳动者将享有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让他们在接受培训并掌握职业技能后,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这不仅能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也能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除了技能培训,我们还要加强信息服务,为劳动者求职就业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正在建立,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网络。这样,农村劳动者在准备外出务工时,可以在县乡免费获取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在进城求职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甚至在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得到诚信服务。
我们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方式,实现经济和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出现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现象,我们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东部地区应率先向高新技术发展,淘汰那些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企业。中西部地区则要借助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结合产业梯次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