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人才跨地区流动困惑
在当下这个投资旺盛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资本泡沫。而洪大用教授在会上提出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人才市场也存在类似的虚假流动现象。他强调,有些单位引进的并非真正的人才,而是伪人才。这一观点迅速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
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所举的例子为例,某君在国外留学后,自称拥有多个高学历,却在回国后在北京某高校骗取了金融中心主任的位置。不久,他的学历被国外同行发现为伪造。这种学历造假现象不仅让人质疑人才的真实性,更对社会的诚信系统提出了挑战。
高级人才对于任何地区或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制定人才的判定标准?如何防止学历造假?如何合理评价引进的人才?如何让这些人才真正融入并发挥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如何判断引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以及如何防范造假现象,丁学良认为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招聘制度公开透明,非常专业化,对于人才的辨认清晰合理。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流动制度。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自2000年开始对国(境)外学位证书和高等教育文凭进行认证服务,以鉴别其真实性和合法性。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认证过程中的繁琐和耗时,让“海归”人员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尽管认证程序没有问题,但由于有一部分出国留学人员存在造假行为,使得整个认证过程变得复杂。
中国政法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他们为“海归”人员留了一个特殊的通道,先聘任、后考察。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该校不仅重视感情、待遇和事业,还注重文化驱动,让“海归”人员获得文化认同感。
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善用人才更为重要。单纯靠物质利益吸引是不能真正留住人才的。人才流动的直接动力是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益。我们需要为人才创造一个能够发挥其最大潜力的环境,让他们在国内得到合理的评价和认可。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人才市场的泡沫问题,建立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流动制度,让人才真正合理流动。我们还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社会的诚信系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吸引并留住人才,让他们在国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现今的环境中,资源的获取与人才的行为模式紧密相连。邱泽奇对此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提到,如果不按照这里的规则行事,可能任何资源都无法获得。这不仅仅是关于生存的策略,更是关于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让人才发挥作用的问题。
在引进人才后,如何让这些人才适应环境并发挥其价值,同样重要。马忠东教授及其团队对全球人才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华人在世界各地的流动情况。他们通过长时间的数据收集和实例分析,揭示了人才流动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丁学良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他们的项目旨在不同类型的人才流动对不同的城市、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对于高级人才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洪大用认为更多的是一种间接效应。他强调,人才引进带来的变革,而非单纯的人才数量,更能影响区域的经济。如果一个地区或高校仅仅依赖引进几个人才,而忽视对人才的重视和开发,是难以持续提升竞争力的。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尤为明显,如四川绵阳,尽管拥有众多高级人才,但其经济发展并未如预期那样快速。而在深圳和汕头等地,尽管没有实力强大的大学,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非常高。
张宁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共同推动。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教育未必发达。建一所实力强大的大学需要时间、需要深厚的学术底蕴。有时我们看到的引进人才纷纷流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人才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包括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这些地区的发展往往是基于工业或制造业,而非高科技的推动。
邱泽奇对此提出了更为深入的建议。他强调,在研究人才流动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数量,更要关注背后的技术流动。因为技术是跟着人才走的。在引进人才时,我们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明确合理的需求,避免盲目引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人才的流动是普遍的,因此我们的政策和策略必须与国际惯例相配套。
人才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但如何引进、如何留住、如何发挥他们的价值,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合理的策略、更开放的视野,来迎接这个全球化的人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