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海归:高校招聘新趋势
神州学人编辑部于2007年5月14日上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招聘会。这次活动汇聚了国内十几所顶尖高校,它们纷纷在线与海外留学人员交流,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海归+长江学者”加盟。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访了部分高校负责人和已任教的高校海外学子。
各大高校为了吸引人才,纷纷加大力度招聘海外学子,并提供丰厚的待遇,尤其是长江学者。这些学者在国际上拥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和成绩,成为各大高校竞相追逐的焦点。从1998年至2006年,共有长江学者1220名,其中2006年新聘202名。
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张天文表示,海外学子的加入能为国内科研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长江学者站在教学前沿,能带来新的研究视角。他们的加入不仅能提升学校的实力,还能推动特色学科的发展,培养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
“长江学者”计划不仅为海外学子提供了一个回国的平台,而且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开始渴望回国任教。教育部推出的“长江学者”计划为海外学子回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实验室建设和团队建设,还有各种优惠政策,如科研配套经费、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等,解决了长江学者回国的后顾之忧。
戴永久教授是2002年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他曾在国外进行多年的科学研究。回国后,他带领科研团队,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变化学科成为重点建设学科。他说:“虽然国外的科研及生活环境更为舒适,但回国后我能带领一个团队进行研究,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让我更加满足。”
目前,西部院校的长江学者数量相对较少,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争取长江学者。由于地理位置、气候、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西部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如东部高校有优势。但国家已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对西部地区的高校给予适当的倾斜和支持。
西安交通大学宣传部新闻主管赵力表示,学校通过实施全员聘任制改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优秀学者和管理人才。学校还加大了国际交流力度,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声誉,为海外学者了解学校、了解西安乃至了解西部发展提供了便捷渠道。
招聘长江学者虽然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但也在逐步壮大人文科学队伍。早期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评价存在一些不同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在逐渐受到重视。
这场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招聘会展现了国内高校对海外学子的渴望,也反映了国内科研领域对新鲜血液和国际化视野的期待。长江学者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正成为国内外高校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在2004年,教育部在规划长江学者计划的新一期实施方案时,意识到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们决定扩展评选范围,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纳入其中。这一决策是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理念,同时也响应了加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从那时起,教育部一直在和积累经验,不断扩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评选范围,让更多的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加入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来。这一政策不仅激励了国内文科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的高等文科人才。
对于这一国家政策,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白重恩表示赞赏。他认为这是对研究文科理论的学者的激励,对于吸引海外高等文科人才回国具有积极作用。白教授选择回国任教,是因为他研究的是与中国经济有关的经济问题。他观察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有意思的经济问题。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在国内推动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长江学者们还呼吁更多的海外学子归来。他们希望形成一个整体的团队,共同推动科研发展。他们呼吁国内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来净化学术氛围。在国外单打独斗的专家们可以在国内组织志同道合的团队,共同推进科研发展。他们希望在小范围内改变国内的科研风气,进一步推动国内科研的进步。他们也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更多的自由度,鼓励深入性研究,并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针对引进海外人才的问题,白教授和其他长江学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们认为,国家不需要在招聘长江学者或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时给予过多的资金承诺,但承诺必须得到落实和兑现。他们强调,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是为了自己事业上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能为国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建立一个诚信、公正、开放的学术环境对于吸引更多海外人才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者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共同推动国家的科研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