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事业单位面试指导:不打无准备之仗(一)
面试,是“伯乐”与应试者间的一场面对面交流。在这场交流中,考官通过直观印象对应试者进行评估,这种直观印象对最终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使在公务员的招考中,即便应试者的简历光鲜亮丽,笔试成绩名列前茅,若在面试环节表现欠佳,仍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近年来,事业单位考试的面试环节逐渐暴露出考生在多方面的能力短板。首先是场面适应能力,许多考生在面试时因紧张而失去自我,语言表达混乱,身体语言过于僵硬或不自然。这种紧张情绪使得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大打折扣。
其次是思路单一,缺乏应变能力。部分考生因过于依赖所谓的“题本套路”,在回答组织类试题时,总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回答,缺乏新意和特点。这种思维方式让考官感到厌倦,难以获得高分。
再者是活动组织能力不足。考生在此类试题时,往往思路不够细致、周到,计划性不强,执行可行性不高,缺乏组织管理意识。这样的表现很难在面试中获得高分。
考生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上也显得不足,无法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只停留在表面,无法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部分考生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态度不够真诚,过于机械化的回答让考官觉得缺乏真实感。
考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基本的礼仪和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民族素质。考生在这方面的不当表现无疑会影响他们在面试中的形象。
考生在答题时理论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考生在面试时缺乏理论性语言,讲的全都是白话,语言缺乏和高度。例如,在一次面试中,有考生回答三鹿奶粉时,只从营养角度阐述其好处,却忽视了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社会影响。这样的回答显然无法获得考官的认可。
面试是对应试者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考生还需在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组织能力、社会观察、为人处事到礼仪礼貌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全面发展,才能赢得面试官的认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全面提升自己,努力克服各种短板,以最佳状态迎接面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