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被挖角 评级业遇人才短板
在债券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本土评级公司正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一方面,市场飞速扩容,另一方面,人才短缺现象日益凸显。评级公司正处于摸索自身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裁何敏华谈及人才流失时,流露出深深的无奈。评级公司作为锻炼人的平台,其工作涉及面广泛,锻炼人的综合能力。随着金融机构内部评级系统的建立,评级人才变得炙手可热,不少人在完成两年的实践后选择跳槽。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对评级人才的渴求愈发强烈,从评级公司“挖角”成为常态。金融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薪酬,其开出的工资有时甚至高达评级公司的两到三倍。面对这样的现实,员工做出选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评级机构对员工的要求极高,需要前台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大,同时也需要后台研究力量进行宏观到行业的配套研究。找到合适的人才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金融机构开出高薪吸引人才,使得评级公司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目前,尽管只有少数几家机构可以开展评级业务,但过度竞争的现象依然明显。这种过度竞争导致评级机构相互压低评级费用,或者给企业评更高的信用级别以吸引客户。这种恶性竞争加剧了人才流失的问题。
发改委财金司的官员指出,应该更好地发挥评级机构在市场中的作用。过度的竞争和缺乏行业指导以及自律协会带来的行业盈利水平低下是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评级机构缺乏外界的强有力约束,尽管曾自发签署《价格公约》,但仍难以遏制人才流失的势头。
为改善这一现状,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推行“双评级”模式。即单个债券由不同的两家评级公司分别进行评级,两家的结果都向投资者公示,以提高评级的公信力。
尽管面临人才流失等挑战,何敏华对评级市场的发展前景依然保持乐观。随着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容和新的融资产品的推出,评级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她坚信,只要行业共同努力,评级市场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评级公司在面临挑战的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期待其未来的蓬勃发展。